欢迎来到 广东宝桑园健康食品有限公司
服务热线:020-87236767
公司简介 新闻中心 食品厂 绿色宝桑

新闻中心

当前位置:首页  > 新闻中心 > 蚕桑文化 蚕桑文化

文化馆 || 小小桑椹,在这个故事里竟有大作用

在古代的二十四孝里,有这么一个典故,名为“拾葚异器”。


在《后汉书·蔡顺传》中写道:汉蔡顺,少孤,事母至孝。遭王莽乱,岁荒不给,拾桑葚,以异器盛之。赤眉贼见而问之,顺曰:“黑者味甘,以奉母,赤者味酸,以自食。”贼悯其孝,以白米二斗牛蹄一只与之。


这个典故大意为:汉代蔡顺少年丧父,与母亲相依为命,待母亲非常孝顺。后战乱闹饥荒,蔡顺外出觅食,把寻到的红色桑椹、黑色桑椹分别装在不同的容器里。路过的赤眉军看到之后问他为何这样做?蔡顺回答说:黑桑椹甜留着给母亲吃,红桑椹味酸则自己吃。赤眉军因怜悯蔡顺的一片孝心,便送了他三斗大米、一只牛蹄,让其供奉给母亲,以示敬意。


在这个故事中,古人蔡顺的至纯至孝令人感慨,但出现在故事中的关键之物——桑椹,也起到了很大的作用。它不仅能果腹,也因本身红与黑之别,折射出古人为之重视的孝道。




为何是寻得桑椹,而非其他食物?


首先,在古代战乱闹饥荒的情况下,绝大多数平民百姓的处境是相当艰苦的,除了吃野菜、树皮,更有甚者会出现人相食的惨烈情景。百姓们冒着生命危险在外寻果子充饥,也不失为另一种生存之路。


而桑椹,是比较符合当时一个逻辑的故事道具。因为在古代,种桑养蚕为人们的主要农事之一,土地上基本遍布桑植。


并且在《本草纲目》中记载:“桑椹,一名文武实,单食,止消渴……久服不饥”,以及《随息居饮食谱》中也有记载:“桑椹……可生啖宜微盐拌食,可饮汁,或熬以成膏,或爆干为末。设逢歉岁,可充粮食。”


可见对于当时的人们来说,桑植不仅是维持生活的主要来源,其所结的桑果更是饥荒时的果腹之食。


(图源 摄图网)



为何黑桑椹才是味甜者?


就现代常见的几种桑椹品种里,除了白果桑的乳白色、长果桑的红色是它们成熟味甜的特征之外,绝大多数桑椹成熟之后是为紫黑色的,其糖分累积越充足,色泽越深,越保熟。


况且,在草本古书《本草经疏》中,有这样一句话:“桑椹者,桑之精华所结也。其味甘,其气寒,其色初丹后紫,味厚于气。”同样在《随息居饮食谱》中,如此记载:“桑椹,以小满前熟透、色黑而味纯甘者良。”

《本草纲目》里也着重提到:“……用桑椹(黑熟者)二斗,取汁,熬成膏……”由此可见,对于古人来说,黑桑椹不仅是果熟味甜的标志,也是入药的佳品。


(图源 摄图网)


X在线客服
点击咨询